原标题:新时代 新征程 “盘活”绿水青山 挣上“生态钱”——丹凤县依托林业资源打好“生态扶贫牌”侧记
本报记者 万君 通讯员 冯永发
“前几年政府号召栽树,我在承包的荒山上全栽了漆树。按今年的生漆价格,仅割漆一项就能收入2万多元。”7月19日,记者在商洛市丹凤县武关镇段湾村见到金传安时,他一边整理割漆工具一边向记者介绍他的“摇钱树”。
金传安是段湾村的一名贫困群众,也是丹凤县生态扶贫项目的受益人之一。他用自己的经历印证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
在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中,丹凤县积极盘活生态资源,统筹推进绿色产业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,走出一条绿色发展、生态富民之路。
依托生态项目
帮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
“当上护林员,我一年能领到5000多元的工资。有了这份比较稳定的收入,日子过得宽裕多了。”7月19日,丹凤县峦庄镇桃坪村贫困户赵兴德高兴地说。
像赵兴德这样的贫困户生态护林员在丹凤县有981名,他们都在生态脱贫中得到了实惠。
丹凤县依托天保工程、林地资源管护项目,积极设置管护工作岗位,为贫困户提供工作机会,解决他们的增收难题。今年,丹凤县计划发放生态护林员工资525万元,目前已发放257.33万元。同时,县上还为每名生态护林员购买了个人意外伤害保险。
此外,在实施天然林保护、重点防护林建设和中央财政造林补贴等林业重点工程时,丹凤县将优惠政策优先向贫困片区、贫困村、贫困户倾斜,优先安排有能力从事工程建设的贫困人口参与栽植、管护等工作,增加贫困户劳动收入。今年以来,全县贫困人口依靠林业工程,实现劳务收入100.9万元,涉及650户1980人。
发展生态产业
将贫困户嵌在产业链上增收
丹凤县龙驹寨街道的赵欣仁家里有50多棵核桃树。每年,他还收购一些核桃,进行加工销售。平日里,赵欣仁主要在家照顾小孙子,一年只忙活一个多月,就能挣到2万多元。
近年来,丹凤县大力发展核桃产业,出台了核桃产业发展优惠扶持政策,通过资金奖励和技术培训等方式,支持鼓励群众发展核桃产业。据县林业局核桃产业办工作人员介绍,丹凤县种植核桃树面积42.9万亩,年产量1.38万吨、产值2.76亿元。
今年以来,丹凤县以商山森林公园、棣花核桃主题公园、竹林关林业生态示范园和丹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为依托,发展生态旅游。目前,全县已形成北部山区以板栗、核桃为主,川道沿线以核桃为主,南部山区以山茱萸为主的发展格局。
丹凤县始终把培育壮大龙头产业作为推进林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,大力推广“龙头企业+基地+贫困户”的产业化发展模式,不断延伸产业链条,形成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一体化林业产业格局。今年以来,丹凤县培育林业龙头企业2个,建成林下经济示范村5个,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341个,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3万亩。
落实生态政策
让贫困户享受生态建设红利
“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,家里没劳力,地也种不了,我的3.8亩地退耕还林后,最近领到了3040元的补贴款。现在的政策好,国家处处都在为我们着想。”丹凤县武关镇段湾村董庄组贫困户王工堂感慨道。
今年以来,丹凤县借助林权改革,通过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林业经营主体,千方百计激活林地资源,让每一片林地都成为群众蓄积财富的“绿色银行”。他们鼓励成立不同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,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,将零星的土地集中起来,进行规模化生产,实现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的转变;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,重点栽植核桃、板栗、樱桃、葡萄,大力发展林果产业,确保群众退耕还林后收入增加。
丹凤县积极做好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兑现工作,使位于公益林区划范围的贫困人口享受到生态发展带来的红利。今年以来,丹凤县已经兑现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291.62万元,涉及农户57875户。其中涉及贫困户12573户43219人,兑现资金228.73万元。
丹凤县不断加大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,增强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,组织种植专业户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、村级农民技术员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,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在扶贫工作中的支撑作用。
随着绿水青山的“盘活”,生态产业正在丹水凤山间茁壮成长,越来越多的群众挣上了“生态钱”。